2015年10月24日青弋行者和百花深处的群友们一起开启了青弋江步道体验,10月的青弋江秋水宜人,秋风过耳,两岸植物多样迷人,个中精彩看看参与者怎么说。(分享文章节选自参与者芜湖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葛维敏老师)

a (8)

 出发前的讲解

徒步行走皖南地区的母亲河——青弋江,亲近大自然,对于我来说这是第一次。沿着青弋江的河道埂,从红杨的双摆渡步行十几里路至西河老街。
我们的队伍是一支志趣相投的临时性的组织。从年龄上看,年龄最大的71岁,年龄最小的8岁。从职业上看,教师、公务员、工人、全职妈妈、学生都有。呼啦啦30个人,一道上路很是壮观。我的加入是一个偶然,曾在网络上看到过青弋江步道体验的文章,作者通过亲身实践,写出了有真情实感的散文,着实让我心动,遂萌发了参与体验一下的念头。一次聊天的时候,朋友告知我他准备参加本次步道体验活动,我便与他相约参加了。

a (1)

浩浩荡荡30人的大队伍

1)认识自然界的朋友
三名步道体验的讲解员将我们分成三组,每人带领一组人员行走。一下车,我们被眼前的景色震撼了。和平圩内满世界的都是黄澄澄的稻谷,饱满的穗子将稻杆压弯了腰。尽管我出生在农村,但这么广阔的连片的稻田还是首次见到。一阵阵稻香被和风送来,令人陶醉。
田埂上细碎的蓼子花也来给稻谷们点赞。同行的老人随口说了一句门歌句子:“楝树开花你不做,蓼子开花你把脚躲。”一句顺口溜,立即引起了众人的询问。他细细解释道,这是讽刺懒汉的顺口溜,农作物都有自己开花结果的时节,楝树开花是春季,蓼子开花是秋季,春季的时候懒汉不做,到了秋季丰收的时候,懒汉只有把脚跺了。这是一句琅琅上口的顺口溜,我们跟着学,孩子们也跟着学,不久他们当成了山歌一路唱,一路跳着往前走。
a (6)
1 (3)
满眼的蓼子花+黄澄澄的稻谷
许多农家将住房建在青弋江埂上,门前种了一些花草,栽了一些树木。大部分我是认识的,我也给久居城里的人充当导游,给大家一一介绍,桃树、板栗树、杨树、桦树、构树……但对一些野生的或者培植的,似曾相识却叫不上名字。这时讲解员发挥了她们的作用,她们走过多次,见过多次,探究过多次。大部分的植物,张口就能说出名儿,但也有不认识的,好在她们准备充分,随手翻看一本有图的书,对照后叫出名来。
这让我开了眼界,认识了不少花草:茑萝,纤细的藤蔓、细小的嫩叶,开出红色五角星的花儿,十分显眼;海州常山,俗名臭梧桐,粗壮的茎、宽厚的叶,开出紫色的蝴蝶般的花,臭臭的味道往往吸引黑色大翅蝴蝶流连忘返;决明子,外形像花生杆,开着小黄花,结如绿豆般的荚,荚细长,果实比芝麻大不了多少,它的药用价值比较高,采摘成熟的,泡水喝,可以明目;白鸢尾,有着生姜一般的茎、叶,却开着栀子花一般香气扑鼻的白花,它的形状如一只落在枝头的白色纸鸢,还有两只发颤的尾巴……就这样,一路行走,一路互学互问,增长知识。就像探究一个谜语一样,每当谜底解开,大家都会心一笑。
江堤上有许多野生的植物:苍耳、决明子、狼尾巴草、蓖麻……有趣的是,散放的羊儿与看门的狗身上缀满了灰黑色的苍耳,远看像是披上了缀满宝石的大氅。
农人家房前屋后都会栽几株南瓜、葫芦、葡萄、扁豆,这几种顺藤爬的植物,可就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了,你看,这家平房瓦上躺着几只黄黄的南瓜,那家房顶上睡着几只白白的葫芦……叫你看着眼馋,却望而兴叹。
a (2) 茑萝(俗称五角星花)
a (3)海州常山(俗称臭梧桐)
a (5) 白鸢尾
2)寻求和谐的境界
时间流逝真快,一晃到了中午。志愿者带领我们寻着一处河滩上护堤的树林,让我们在这里野餐。铺开4—5平米的座垫,放上各自背来的水果、干粮、水杯,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喝边聊,虽然大多是初次认识,像是久违的朋友一样无拘无束的聊天。
这时,堤上下来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太太,她向我们询问要不要添水,上堤从家中取来一只大号水瓶,蹒跚而下。看着她慈祥的笑容、憨厚的状态让我想到了奶奶。多么淳朴的人啊!没有一点被金钱浸染的淳朴,怎能不让人感到亲切?讲解员告诉我们,她们每次路过这里,老太太都会询问需不需要开水或者板凳。她把这些看成是自己的亲人。我们将手中的食品递给她,她拒绝了。为了让我们吃得自在,她留下水瓶上堤了。
a (12)给我们送水的奶奶
a (13)午餐时的叶拓
3)古物,自然的馈赠
从六甲胡渡乘船过河,沿堤岸往西北方向走三四里路便到了西河古镇。从西河码头现存的规模,可见当年商业繁荣的程度之高;从西河老街的两边鳞次栉比的商铺,可见当年客流量之大;从老街上光滑凹陷的石板,可见当年物流量之巨。每一件老物件,都表明它曾经的辉煌。从流传下来的万年台、斗茶、河灯等故事来看,就知道西河古镇当年是吸引四方达官政客、文人墨客汇聚的地方,这是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地方。
当依托公路、铁路为运输线的时代开启的时候,西河便开始被边缘化而逐渐萧条,古镇老街便逐渐被遗弃。曾一度出现店门关闭,一些无人管理的房屋瓦碎梁塌,甚至倒塌。残垣断壁,破败不堪。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地方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吁,保护文物、开发旅游资源的呼声也日渐高涨,古镇老街也迎来的第二次生命。匠人们依据徽派风格砌墙、立柱、上瓦,修旧如旧,重现昔日的面貌。现在老街门面有模有样,地面平坦。文人们查找资料,挖掘历史资源,写成故事等作品,谱成歌曲传唱,编成册子宣传。
我们一天的活动是在老街的一个老茶馆里结束的。这是一个游戏,写折行诗。将组员分成四组,组员每个人写两句诗,前一人写完将第一句折起来,后一人只能根据前一人的第二句往下面续写,结果是很有意思的,往往是回环往复,意思大致相同。其实,历史往往也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记得我写的是那一组的最后两句,是“一路花香一路走,西河古镇说乡愁。”还赢得了同行人们的热烈掌声。站在茶馆的二楼,向南可望见近处的青弋江,远处的珩瑯山。近水悠悠,青弋江在此华丽转身,带着她应有的使命奔向长江。远山如黛,珩瑯山上暮霭氤氲,珩瑯塔在夕照中高高矗立。
a (10)
青弋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