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1

一、地理概况

泾县丁家桥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宣城市境西部,处长江南岸平原与皖南山区交接地带,“枕徽襟池,缘江带河”。面积2054.5平方公里,东西距66公里,南北53公里。辖9镇、2乡、272个行政村。截至2000年,人口34.7万,县人民政府设泾川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我们调研中发现泾县县城有很多小餐馆包括一些酒店门口都会放置一个泔水桶,距离县城1.5公里的张家竹园村一些养猪户会来收集,作为猪食被消化,而这些养猪场废水直接排入青弋江。

二、垃圾产生情况

泾县老城区的建设严重滞后,垃圾桶、垃圾池等基础设施配备不足多有破损。丁家桥镇位于泾县城西南10公里,总面积57.48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144个村民组,有82个自然村、5060户、16489人。其中农业户数4432户,人口14462人,全镇每天产生垃圾6-8吨,全部送到泾县垃圾处理场填埋处置。

三、垃圾处理政策

该镇在垃圾处理方面实施了多项政策,包括农村清洁工程、垃圾分类试点、美好乡村建设以及十星清洁户标兵等。其中农村清洁工程是开展乡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设乡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建立“户集、村收、乡镇处理”为主导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环卫保洁制度,乡镇环境卫生面貌也得到了较大改善。此外,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十星清洁户标兵”评选表彰活动,创建标准细化为十条,对照标准,每条标准为一颗星,每少一条扣除一星。创建活动定期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由乡村两级全面组织实施,由县级统一授牌。

w2

据了解,在丁家桥镇的农村清洁工程垃圾处理工作中,每个村都根据村民的聚集情况安放垃圾桶。村民收集的垃圾则由村里的保洁员负责清运,各村保洁员运送到垃圾池的垃圾,再由该镇环卫公司——文达环卫公司负责运送到垃圾中转站进行压缩,并转运到县垃圾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据悉,该环卫公司2015年年初与丁家桥镇签订合同,负责全镇各村庄垃圾清运和中转工作,镇政府对该公司的清运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为了使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取得实效,丁家桥镇今年投入了百万元用于购置环卫设备、修建环卫基础设施以及招聘环卫工人等。同时镇与各村签订责任状,各村与保洁员签订合同,并聘请义务监督员对保洁员的工作进行监督,使得该镇“户集、村保洁、镇收、镇中转、县集中处理”的运作模式真正发挥了作用,垃圾处理工作基本实现常态化运行。

四、政策落实实际情况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很多与垃圾相关的政策,多数还是倾向于政府的优秀政绩以及该项政策的积极意义。但在实际走访中,村民的态度往往跟政府的说法有些不一致,村里关于垃圾处理甚至还出现了很多问题。

首先是垃圾清理工作落实不到位,据村民反映,很多工作都只是做表面工作,比如清洁工在清理垃圾池垃圾时,靠近主要街道的垃圾池他们会一天清理一次,而村里面的垃圾池,他们往往半个月才来清理一次。

其次是检查工作不到位,据某些村民反映,当政府部门要检查卫生情况时,有时会提前打电话给村里,通知村委会做好检查准备。这种提前预知的突击式的卫生检查,就变成了走个形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垃圾问题。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了村里的星级评比政策过于表面化,村里并非每家每户都有星级评比的标牌,只是部分小洋房或者外观较好看的门前会放置,并进行检查评比。此外,政府的检查也没有想象中的细致,只是简单的在庭院周围随意观察后就进行评定,并没有一套严格的卫生评比要求,所以也就敷衍了事。同时,村民们也不清楚这样的十星级清洁户评比结果好坏会有什么影响。政府向村民进行该项政策的宣讲力度不够,使得村民对这项政策的了解度不高。

最后我们还发现了泾县的宣纸业削弱了农村厨余垃圾自处理的功能,由于该地是宣纸之乡,许多农民以宣纸制造为业,所以该村很少有养家畜的,这也导致该村的厨余垃圾被当成生活垃圾扔掉,带来了更多的生活垃圾。镇政府对村民进行了垃圾分类的宣传,给出了垃圾分类的分类口诀,并打印宣传语,在村中张贴。但调研中发现,目前垃圾分类只限于宣传,没有其他任何配套设施,分类更无从谈起。

镇上有几个废品回收点,主要从事纸箱、塑料瓶、尼龙袋、家用电器的回收。废品回收站有简单垃圾压缩装置,但废品的回收价格较为低廉,而且回收点较为简陋,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这些回收点也将被迫迁至别处,那回收就更为艰难。

五、生活垃圾对河流的影响

        在对青弋江丁家桥段沿岸环境的调研中,我们观察到河流表面虽无明显垃圾,但江上的一些水坝边堆积了大量上流汇集的垃圾。虽直接向河流抛扔垃圾的情况较少,但河流水质较源头却差很多,主要是河岸边的老垃圾堆积点责任不明,无人清理。

        农村生活垃圾中的地膜、塑料袋等逐渐增多,这些工业品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分解,部分垃圾集中堆放会产生二恶英等有毒气体,还有部分垃圾含有油类等有机物,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甚至引发更多更为严重的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