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弋江沿岸垃圾现状

 

沿青弋江自上而下的调研,沿岸的垃圾问题得以一一呈现,这些问题也体现出皖南地区现存的农村垃圾问题。基于“十二五”对农村垃圾处理的规划,及安徽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案的政策和探索,皖南地区的农村生活垃圾普遍实行“户集-村收-镇中转-县/市处理”的垃圾收运模式。该模式实行后,农村环境普遍有较好的改善,村民随意丢弃垃圾的陋习减少,垃圾积存污染水域、土壤和农田的现象也有所好转。而这些改善的背后,青弋江流域的农村生活垃圾依然有许多无法忽视的问题存在:

 

1.  垃圾收运政策虽执行高效,但一些工作表面化、资金投入不合理、处理设施选址不当等问题,同样导致了环境及居民矛盾,更阻碍了进一步消除农村污染的进程。

 

调研中发现,黄山区域(美溪乡)农村沿路设有垃圾池,设计成具有浓厚徽派文化特色的马头墙造型。马头墙垃圾池美观,但高高的墙面使得村民扔垃圾不便,且邻沟渠设置的垃圾池更是常常溢出垃圾,污染青弋江水源。而泾县区域的丁家桥村民多反映垃圾清理工作落实重“面子”,清洁工仅对主要街道的垃圾池一天清理一次,而在村子里,往往半个月才清理一次。

一些地方处理设施选址不当,如弋江镇,我们走访的两个垃圾中转站中,一个竟然建立在农田之上,与弋江镇中心初中仅隔一条4米宽的路。垃圾臭气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环境,且其直接排放的垃圾渗滤液也污染了周边的农田。

 

2.  垃圾分类政策执行力度差,对居民的宣传带动等软性工作不足。

 

安徽省十二五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规划中,明确将“芜湖、黄山”等城市列入垃圾分类示范城,对农村垃圾分类更是在全省范围内倡导支持。而走访中发现,整个青弋江流域的县区,垃圾分类执行力度和效果均非常弱。

源头的美溪乡未见垃圾分类痕迹,而中游隶属于宣城市的丁家桥镇,分类工作力度也不明显。丁家桥镇政府制定了垃圾分类口诀,并在村中张贴,但垃圾分类目前只限于宣传,没有其他任何配套设施。位于青弋江中下游的湾沚镇和六郎镇在垃圾分类执行力度上稍有加强,湾沚镇设有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六郎镇有HS再生资源超市,但居民的分类习惯却是无任何养成,垃圾分类流于形式。工作人员一致反映是村民分类意识不强,政府宣传力度不够,更没有向居民解释过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居民则认为垃圾分类没有意义,最终都将一起混收,运往垃圾焚烧厂。

垃圾分类遇到的这些问题,几乎是每个县镇推广垃圾分类中都会遇到的问题,但在广西横县、贵州余庆、雷山等地却能够很好运转,解决当地垃圾困扰,这和当地在推广垃圾分类的认识和工作力度上有着密切的关系。

 

3.  农村垃圾自家利用不断减少,废品回收行业不景气,废品回收利用率越来越少。

 

与村镇废品回收业者的沟通中,普遍反映回收价格持续降低,很多小回收业者处于亏损状态。而越来越快的经济发展和人口集镇化,都严重冲击着村民原有的废品收集习惯,回收业者也更难收到废品。一些城市的环保规划也不断驱逐不规范和不美观的回收站,这导致小回收业者想要卖废品更加艰难。持续走低的废品回收,也可能会对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造成更坏的影响。

 

4.  河边、人口居住较少区域的垃圾死角责任不明确,常年堆积,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不足,沿江居住的村民还保留在江里盥洗的习惯,产生的垃圾大多随手丢弃,随水飘走。

 

青弋江流域的农村垃圾收运整体效率较高,但仅限于新产生的垃圾,而村庄特别是青弋江沿岸积存的历史垃圾却鲜有清理。如丁家桥河流大坝边的垃圾堆积。另外,沿江村民固有将垃圾扔到河流的习惯依然无改善,调研中经常发现居民在河边盥洗时丢垃圾入河。

 

5.  小型焚化炉普遍存在,其他处理设施缺少污染控制意识,对农村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黄山区域和宣城部分地区依然采用小焚烧炉作为垃圾的末端处理方式,但这种小焚烧炉几乎没有污染净化设备,废气被直接排放,废渣随意倾倒。小型焚烧炉因容量小,垃圾成分复杂、水分高,不管采取何种措施,二恶英排放也无法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而完全不了解垃圾焚烧污染影响的村民和工作人员,更可能因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受害。

而普通的垃圾转运系统忽视了垃圾渗滤液,包括转运过程中垃圾渗滤液的滴漏和垃圾中转站压缩、清扫、消毒等活动产生的废水直接排放更造成水体和土壤污染。

 

二、我们的呼吁

 

芜湖生态中心作为一个民间公益环保组织,对于改变这些现存问题的作用可能微乎其微,但我们仍希望能够同居民、企业、政府部门一起合力,促进我们共同的环境得到改善。

 

1.  我们希望,执行垃圾管理工作的政府部门能够做到

 

1) 政府决策需增强沟通和实地调研,减少“面子工程”,将执行效果最大化;

2) 加强对村民的软性宣传力度,充分解释垃圾分类意义,并以政府机关部门做示范,带动垃圾分类;

3) 鼓励废品回收业,以垃圾减量的政策给予废品回收补贴;

4) 明确环境死角责任,以选拔“河长”、开展“清死角,美生活”活动,彻底解决堆积垃圾的污染问题;

5) 杜绝小型焚化炉,改建厨余堆肥处理厂,废品循环站,将垃圾量降到最低。

 

 

2.  垃圾问题,是每个人的责任

 

垃圾问题绝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也应是垃圾问题的解决者。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同步的是我们的垃圾产量,以芜湖为例,2014年市居民生活垃圾日均产量达到1100吨,而这一数字又将继续增长,垃圾带来危害更是惊人。据统计,全球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达到5000亿至1万亿个(1,000,000,000,000),这意味着我们每人每年要使用150个塑料袋,每分钟有1,000,000个塑料袋被使用!废弃塑料袋的生产耗费珍贵的石油资源,而从被使用到被丢弃往往不到一天,降解更是千年不腐。被丢弃后的塑料袋通常被填埋,或者散落野外,导致动物误食,每年因此而死亡的鸟类、鲸鱼、海豹及海龟,数量多达十万。

 

 

3.  从我做起,减少垃圾污染

 

1) 遵从减量(reduce)、重复使用(reuse)、循环利用(recycle)的3R原则;

2) 减少购物,购物时选择精简包装的物品;

3) 用过的塑料和玻璃食品容器可以用来装剩下的食物或干货;

4) 用过的布袋可以代替购物袋使用;

5) 根据垃圾箱上标明的回收标志,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并鼓励邻居、朋友这么做;

6) 对可回收垃圾分类处理,这样便于清洁工从其他垃圾中区别出他们;

7) 朋友间交换衣物、用品,将闲置物品转赠或通过二手市场卖给有需要的人。

 

 

4.  绿色购物

 

1) 按需购买,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2) 家用物品等,优先选择接受朋友闲置物品,或二手市场购买,减少浪费;

3) 购买使用寿命更长的高品质产品;

4) 购物时随身携带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5) 避免购买和使用一次性产品,选择可再生和可充装产品;

6) 不购买过度包装物品,尽量选择大包装和散装食品;

7) 选择不含有有害化学成分的家用化学品或是环保替代品;

8) 不追求时髦,不购买不必要的电子产品,在节约金钱同时,保护环境。

 

 

5.  环保出行

 

1) 出游前做好功课,避免对当地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

2) 随身携带水杯,避免购买瓶装水,或选择大瓶水;

3) 精简行李,少带塑料制品;

4) 入住酒店最好自带香皂、牙膏、拖鞋等;

5) 进入山林、郊区、水域等自然环境后,用随身的垃圾袋或容器将自身产生垃圾带回,不给当地环境带来污染。

 

在高速发展的经济与制造商大肆宣扬的膨胀消费观影响下,我们的消费欲望不断升温,我们抛弃了简朴生活的优良传统,我们不再尊重劳动,不再修理坏掉的物品,甚至未拆封的物品都毫不留情的当作垃圾丢弃。当我们随手丢掉这些资源的时候,却从未想过,这些资源变成垃圾将给人类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生态物种甚至地球气候都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而要降低这些影响和污染,我们又将需要付出多少劳动和资源。因此,我们希望这次调研能给读者带来一点反思,从自身做起,减少资源浪费,为资源循环出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