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位于青弋江的上游,这里山清水秀、景色隽永,陆路水运四通八达。独特的人文气息也赋予了桃花潭别样的韵味,此次我们是希望寻找这里的老手艺人。
虽然现代科技的发展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便利,工业的发达也使许多工艺品的制作方法有了很多的改变,机械化大批量生产尽管提高了效率,但也使得产品单一化、模式化,始终没有老手艺人制作出的那份细致,那种感情……
行走在桃花潭古镇里的一个静谧古朴的巷子里,我们遇见了翟师傅,知道我们是在找寻桃花潭的老匠人后,热情地把我们带到了他家。
顺着窄窄的青石板路行走,一个有年代感的木制大门映入眼帘,翟师傅家几乎都是木头建成,翟师傅介绍,家里的木房是1983年自己做的,他说做房子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漏,要是漏雨了,再好的房子也白搭。在翟师傅家里,我们可以看到牢固的房梁,厚重的大门,精致的木桌,年代久远的柜子,还有款式不一的板凳和椅子,这些都是他亲手用上好的木材制成。
翟师傅今年已经69岁高龄,24岁开始从事木匠这一行,几十年里翟师傅为许多人家做了房子、大门、桌子、柜子等,虽然现在很少有人会请像翟师傅这样的老木匠来做家具,但翟师傅也没有荒废自己的手艺,闲暇时候还是会做一些简单的木活。聊天之余,我们一直研究桌上的木匠工具,翟师傅看出我们的好奇,热情地向我们展示各式各样的工具功用:斧子、锛、锯、锉、羊角锤、凿子、墨斗等,几十种工具让我们眼花缭乱,但在翟师傅眼里这些可一点都不能马虎,什么工具做什么、什么情况下用什么型号早已了然于心。在翟师傅的眼里,这些工具就是他的宝贝,既是他的情感寄托,也是他的生计所依。
翟师傅说他是贫苦出身,初中退学开始帮家里挣钱,除了木匠,放排、编篾他都做过,在师傅家的厨房里还有他做的竹篮。子女各自成家后,都定居在泾县,留翟师傅一个人在老家。一个人的时候,朝起夕息,泥栏围起菜圃种花、种菜。闲来无事时,时而挥笔抒旷,练得一手好字,时而拿起锯子,用一双饱经沧桑的妙手变出一个个精巧的用品。从前的生活历经坎坷,到了暮年,一切回归宁静,现在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夕,伴着星辰入梦的生活过得却也舒适。孤单的时候,捣鼓着手头的玩意,洽是一种排遣。
“现在做一些木头的小玩意也没有人要,小孩子也不稀罕这种玩具了”翟师傅感叹道。当我们问翟师傅有没有徒弟时,师傅顿了一下,刚还轻松怡然的表情瞬间变得凝重起来,摇着头告诉我们:现在的年轻人都吃不了这个苦,做木匠这行有个规矩,那就是“会不会三年徒”,无论徒弟学不学得会,三年后师傅都不会再教,而且这三年徒弟也要一直帮师傅家做事,干农活,一日师傅百日恩,就算学成了也还要继续待在这儿帮师傅免费干一年活。也许说起之前的日常时,翟师傅的内心是舒畅悠然的,但此刻脸上却充满无奈,因为这门老手艺确实太累了,不仅无人继承,就连他的子女也不想他继续干了。
“匠”是指在某领域有特殊造诣的人,一个只会用便捷工具简单做一些木工的人并不能称之为木匠。现在也有人做木工,但木工和木匠是不同的。有一个老木匠曾说过“现在已经没有木匠了,只会涂胶水钉钉子的不能叫木匠”。是的,以前的工具现在已经“淘汰”了,工具越来越新式,电动的、便携的工具逐一代替老工具。机械化、成品化的兴起,令木匠逐渐被时代所淘汰。
所谓的守护,也许是默守一生的情感,只为让世人知道这个世界,褪去喧嚣与浮华,还有千古传承的东西不应被忘记,或许这里面不仅仅只是这一份情感,更是一种中国匠人坚守的品质。
调研人员:杨梦凡 吕金亭 叶杰杰
文字编辑:吕金亭 叶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