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一碗老酒啊润一润歌喉,掀一排浪涛咱们赛龙舟。与命运搏斗和时间竞走,风飕飕一挥就鳌头……”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每个地方的龙舟习俗不同,起源也众说纷纭。

0OD(W2P_(9IG$352Q6)]L(O

青弋江作为皖南地区的母亲河流淌了几千年,论及青弋江上的传统习俗,因水而生的赛龙舟必是首当其冲。我们沿着青弋江从源头一路走来,从桃花镇到章渡到弋江镇再到文昌镇,当地的居民无不和我们谈起了青弋江上的龙舟,这些地方赛龙舟的传统在当地或盛或衰,却是当地人心底快乐而深刻的记忆。

桃花潭赛龙舟习俗的来源颇具当地特色,可追溯至明朝,相传当年汉王陈友谅与朱元璋在江西鄱阳湖战败后,陈部太尉张定边携遗侄张佑保避难到泾县桃花潭畔,将遗侄过继给当地翟姓改名翟敬六后,便胸怀“东山再起”之志,招兵买马后以赛龙舟的形式掩人耳目以达到训练水兵的目的。后来桃花潭赛龙舟的习俗延至今日,除了纪念屈原倒也多了一分桃花潭所独有的韵味。

我们第一次看到龙舟是在桃花潭的中华第一祠内,十几条龙舟由龙鳞纹路装饰,全部向下倒扣整齐地摆放,每条龙舟的花纹都不一样,但都漆制鲜艳。亮丽大堂边上一条龙舟还摆放着一只龙头和一条龙尾。龙头由纸扎而成,白色龙头最引人注目的是两颗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嘴里含着一颗金色龙珠,龙须是用麻做成,龙头顶着一朵红色小花也似乎多了一份胜利的韵味。据祠堂里的工作人员介绍,龙舟太长,寻常人家摆不下,只有摆在大祠堂,而龙头和龙尾一般都是放在扎龙头的匠人家里,只有端午节才会将其与舟身合体。

离开中华第一祠堂,便开始找寻扎龙的老艺人。几番了解,在当地人的指引下,在一个小巷里找到了正在打牌的翟爷爷,看到大家玩得开心本不想打扰,但是爷爷知道我们来意之后,放下牌就跟我们聊起来,他将我们带进一个砖木结构的老房子里,房梁上架着三个龙头,除了没有龙须,和在中华第一祠看到的龙头一般模样。

翟爷爷今年77岁,扎龙已经五十多年,扎龙的手艺是祖辈传下来,从小看着家人扎,自己边看边学也就会了。翟爷爷告诉我们,现在扎一组龙头、龙尾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换在原来半个月时间也就够了,现在还需要染色什么的,复杂许多,制作时间也长了许多。

zhai

翟爷爷说现在桃花潭近几年在发展旅游业,每年的龙舟赛自然也成了一个热点,,今年“2016中国·桃花潭第三届龙舟赛”,一共有20支龙舟代表队参加角逐,上万名游客从全国各地赶来观看,人山人海,十分热闹。

翟爷爷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们他年轻的时候也会划龙舟。改革开放后,一个生产队派一个队划龙舟,翟爷爷就组了个队,初一到初三练习,初四去参加政府组织的龙舟赛。聊到兴奋之处,翟爷爷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一段龙舟号子,情绪饱满,铿锵有力,龙舟号子带着本地特有的方言,我们听不懂里面的歌词,却依稀能感受到号子里那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

翟爷爷和我们继续聊道,龙舟号子是在划龙舟时一人主唱,其他人附和。但是现在会唱号子的人越来越少,就算有人唱前面,后面唱的没有人接上,自然也少了很多韵味。说到这里,翟爷爷十分惋惜地告诉我们:“不要说唱龙舟号子,扎龙头的更少了,整个桃花潭加上我也只有三个人会扎龙头,现在的青年人不太愿意学,希望政府重视,可以让更多人知道和喜欢,这样或许能发展好。

辞别翟爷爷,我们沿着青弋江顺流而下,一路上有许多人和我们谈起自己记忆中的龙舟。章渡的老奶奶回忆起家乡之前的盛况时也想起了儿时的龙舟,但在陈村水库修建之后,水路逐渐衰弱,陆路交通发展迅速,章渡也慢慢成为被人遗忘的古镇,而龙舟自然也成了八十多岁的奶奶美好的记忆。之后来到文昌镇、弋江镇,也都在当地找到关于龙舟的印象。在弋江镇边一户人家的二楼看到摆着一个龙尾,文昌镇有位叔叔曾经也是龙舟队的一员,甚至前两年还参加过龙舟比赛,只是现在同伴大多外出打工,也就没有多少人组建龙舟队了。

DSC3093

这一路走来,龙舟的故事贯穿了整条青弋江, 这样的习俗已经有了1500多年的历史了。但却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这些传统习俗固有的仪式都省略、简化了,同时相应的文化内涵也随之减弱。很多人知道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但是真正亲眼看过、参与过的,大多只有老人,熟悉龙舟制造工艺的,更是少之又少。近来端午节作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政府开始陆续举办赛龙舟比赛,重拾古老的传统习俗,希望赛龙舟会成为青弋江上不会断流的传承。

调研人员:易思思 李洋 刘力文 刘蓉蓉

文字编辑:易思思 刘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