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古镇漂弋江,和平鹭鸟略桑田”,西河在芜湖县南部,坐落于青弋江畔,相传有600多年历史,在这个风景秀丽的田园边际,江面变的舒缓开阔,早在明朝隆庆年间,水路交通非常便利,西河成了一个商品的集散中心。如今,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曾经的繁华地带也逐渐没落。

古镇街道都是用青石板铺就,两边低,中间略高。遇到雨季来临,雨水就沿着街道流向两边的排水沟,路两旁的砖木结构小楼在修缮后显得精神很多,走在街道上总是能听到一阵“叮叮咚咚、叮叮咚咚……”的声音,寻声而去,来自于一个简朴甚至是有些破败的石砌小屋,而制造出这有规律而又不停歇“叮咚”声音的人,是一位铁匠——一个坚守在古镇与冰冷的铁、炙热的火炉为伴的老手艺人。只见他把烧得通红的铁放在石台上,手挥起铁锤熟练地敲打,先重后轻,先快后慢,只听见叮叮当当的响声,一锤锤上下挥舞,火星飞溅。

23

这位铁匠叫李德伦,家族四代打铁为生,13岁开始打铁,现在已经有51年,回想当初的时光,李铁匠最快乐的就是带出24个徒弟,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那时候李铁匠和徒弟都是一起吃饭、一起下河、一起生活。打铁十分辛苦,而严冬酷暑的环境却练就了铁匠们的耐心和意志力。然而,随着工业技术的变革,打铁谋生越来越难,徒弟一个又一个转行了——有的开厂、有的做商、有的在外打工。但是徒弟们依然惦记着师傅,逢年过节,都会来看望李铁匠,喝上几杯,聊聊往事。

打铁的屋子很小,被隔成了两间,进去两三个人就显得格外拥挤。斑驳的墙壁表层脱落,露出夹杂半红半黑的石砖颜色。外面是烧铁的火炉和打铁的石台,墙角的小桌上摆放着打铁的工具。隔间里挂满着密密麻麻的铁制品,有厨具,也有劳动用具,铁锤、菜刀、斧头、铁钩,很多工具都已经锈迹斑斑,仿佛都在诉说着光阴流逝以及铁匠的孤独寂寞。

G]IVK}GM6_)ALX@YR8YPUNI

青弋行者很好奇打铁最重要的是什么, “客人喜欢什么就打什么铁,一分钱一分货”。李铁匠的简单、淳朴的回答在大家的意料之外,李铁匠补充说“我们帮别人打铁器,最重要的是客人满意,每个人要求都不一样,比如菜刀,有人要切肉的,有人要切排骨的,有人要切水果的,有给家里老人用的,有给年轻人使的……我就是知道,活儿要细致,东西要对别人的‘口味’。”

如今,定制铁器的人越来越少,铁匠也年纪大了,但他坚持每天都要来铁匠铺,哪怕几个月没有人找他打铁。当青弋行者问道:为什么不选择在家赋闲享受天伦之乐时,李爷爷哈哈大笑“开店容易守店难”,家族四代打铁,打铁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精神,店铺就是精神寄托的地方,再困难都要坚持下去,只要可以开铺子,哪怕一天只有几个小时,那也心安。李铁匠还告诉我们,他凭借着铁匠的手艺在外闯荡了31年,为不同的地方的人打过铁,现在回到了西河,不为别的,只为在自己的“根本”之处继续自己的打铁之梦。

“爷爷,您现在孤独吗?”

“不孤独!我有老伴,还有我的铁匠铺!我一点也不孤独,只要我的铁匠铺还在,只要我还能打铁。”

“叮叮咚咚……叮咚叮咚……”我们离开后,李铁匠继续着他的工作、他的手艺、他的生命!

DSC3149

青弋江涓涓流淌,潺潺不息,它孕育了一方乡民,一方文化,一方手艺!老铁匠一生兜兜转转还是离不开他生长的地方,老手艺经历辉煌落寞还是回到了这西河古镇。青弋江沿岸孕育无数个手艺人,铁匠的繁荣、兴衰和坚守,也许只是一个缩影,而如今,缺乏的不仅仅是会手艺的匠人,更缺乏的是这种坚持如一的工匠精神!

调研人员:李洋 倪璐瑶

文字编辑:李洋 叶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