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溪南来,清溪东奔。秧溪浦溪麻川竞相汇并,百里青弋,万壑来朝,一气呵成。牵黟石,揽太平,挟青泾,万转千回,东归扬子,直入东溟。窄时乱石穿空,疑走三峡险境;阔处湖平波稳,何逊鄱阳洞庭。白云白帆,不知何物是倒影;山花渔姑,两相辉映俱佳人。鸟语催晨,渔歌唱晚,渔火映月明,篝火醉游人。春来花世界,夏至清凉境,秋深枫举火,冬雪有钓翁。阴晴雨雪总相宜,四季时时景常新。方见万峰静如屏,又睹千山如骏奔。才喜丽日晴方好,却惊风雨横斜生。天下少此水程,瑶池无此幽深。黄山情侣,人间蓬瀛。

                                   ——袁良才《太平湖赋》

 DSC2821

太平湖原名陈村水库,位于黄山北麓,青弋江上游。袁良才老师就是太平乌石镇人,毕业后,在乌石镇乡镇府工作。从小对文学和乡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于是,他虚拟了一个文化地理意义上的石埭县紫石镇疙瘩寨。让他笔下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在他虚拟搭建的这个舞台上亮相、表演,来演绎他心目中的故事,并传达给读者他的所思所想。这既让故事更生动、更有传奇色彩,同时也宣传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扩大了当地的知名度。

二十岁的时候,袁老师就因汉代“舒氏三女食桃化鲤成仙”的传说有了创作的冲动,然而由于个人的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不够,只能根据素材创作民间传说,发表在杂志报刊。然而老师却觉得“舒氏三女”的价值不仅如此。

陶渊明曾慕名来太平乌石镇揽胜,并将此事写入《搜神后记》中。靖节先生为什么会将这个传说写进《搜神传记》,必然有它的价值所在。这个传说,不仅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符合当下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老师觉得如果仅仅写成文章,未免不够物尽其用。写一个更大的作品,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而且也可以宣传乡土文化,也是对家乡的一种贡献。如果作品侥幸搬上舞台,也能在更大范围内弘扬。

DSC2807

所以创作一个更加宏大作品的念想在袁老师的脑海里萌了芽,生了根。直到去年,终于条件成熟,又加上创作的灵感瞬间启迪,袁老师经过一周的创作、打磨、润色,产成三万字的剧本,既尊重原有的传说,保证原汁原味,紧密结合新时代的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见解,又丰富故事内容,让故事情节更曲折,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突出传统文化,让整个剧本更有观赏性,让观者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故事的发展。

袁老师笔耕不辍,先后在《雨花》、《啄木鸟》、《微型小说月报》等国内知名刊物发表小说新作十余篇,出版过的小说集《小镇书圣》,还即将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小说剧本合集《俗尘异事》。在小说集《俗尘异事》中《背嫁》有这样一段环境描写:“月亮真地从疙瘩寨的东山前升起来了,是一弯冷冷的新月,看上去好瘦啊,瘦得仿佛三九的寒风稍一用劲就能将她刮落。月亮好白啊,白得像阿妹迷人的肌肤,亮汪汪的水银一般,从河畔密密的柳树林的枯枝残叶间爬过来,跌碎在同样瘦瘦冷冷的河边”。文字不落俗套,又恰好地渲染,没有过多辞藻的堆砌,画面冷冷的,眼前就自然而然出现了白月光,落在心尖上。

袁老师这么多年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创作,那么创作的灵感来源是什么呢?袁老师谦虚地认为:“文学艺术确有灵感,灵感既是精神和心理现象,但也不用过度神秘化。很多优秀的作品,灵感瞬间爆发和推动之下,才让作者创作出优秀。灵感确实存在,灵感的爆发是基于丰富的积累和文化知识积累之上,没有这些积累,也无法写出优秀的作品。一个积累就好比稻草堆,灵感就像火星。火星遇到稻草堆,才可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没有稻草堆,只有火星,没法熊熊燃烧。”

之所以这么热爱文学创作、青睐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添加融入家乡的元素,主要有这两个原因。其一是因为自己的父辈和青弋江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家中长辈从事水上运输,运输货品到芜湖,在青弋江上风风雨雨几十年,自己创作中的精神可以说是对于父辈的一种血脉继承;其二由于从小生活和长大工作都在青弋江流域,每天看到的是青弋江的美景,耳濡目染青弋江的文化,青弋江文化流在血液里,融入了骨髓。

借老师《太平湖赋》中这一段来勾勒他口中耳濡目染的文化底蕴再适合不过:

“此水有幸迎太白,见此不悔别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怎淹诗仙访贤心。至今回驴岭上石,犹留谪仙酒余馨。天地最穷无足惧,山中寡妇自萦心。荀鹤已杳牧湖在,最喜今朝重民生。爱国同仇古有之,御侮留名杜冠英。“振晚清佛教之衰,肇现代佛教之兴,复兴之祖杨文会,近代佛学铸高峰。精研楚辞屈赋,鸿著绿天棘心,声震文坛雪林女,百岁不移故园情。复兴中华志弥坚,喜看今朝太平人,绿色崛起,高歌猛进!”

DSC2820

改革开放前,青弋江流域的陆上交通并不发达,百姓和外界的联系大多靠青弋江,依赖水运。袁老师说“有的地方也许我们距离很远,可是水流连接的很多村庄城镇的民俗习惯、方言都是相同相似的。水,既是交通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用‘地域相近,人与人相亲’形容青弋江再恰当不过了”。如今,青弋江的繁荣盛况只残留在老一辈的记忆里,可是生活在青弋江流域的我们仍然受之恩惠,得之庇护。水流不湍,却情深隽永。白月光下,河水静静地流淌着,我们浅浅地呼吸着,不需要歌颂什么,就这么安静地睡着,十分美好。

袁良才老师因为热爱家乡,所以创作背景离不开家乡。而现在我们因为一条河流,所以有幸遇见他,遇见有意义的不一样的文字。一山一水,水送万家。心中的河流日夜流淌,才会遇见河流一样的文字,才会遇见河流一样美好的人。

调研人员:杨庆雯 程静 方亚玲

文字编辑:杨庆雯 程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