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宣纸质地纯白、纹理清晰、光而不滑、吸水润墨、不蠹不腐,有“纸寿千年”、“纸中之王”的美誉。宣纸凭借其优良性能,故成了中国书画艺术不可或缺的载体,是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的书画瑰宝。宋代诗人王令曾写道:“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文中提到的江东纸便是宣城泾县所产的宣纸。
2006年宣纸制作工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弋行者有幸拜访了宣纸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唯一传承人邢春荣老师,了解关于宣纸制作工艺以及邢老师与宣纸之间的故事。
邢老师19岁进入国有企业,接触宣纸。那时进入国有企业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件自豪的事。当初家庭条件艰苦,父母虽均是老师,但是工资不过三十几块,兄弟姐妹五人,负担较重,而自己进入泾县宣纸厂,第一年的工资是十六块,第二年十八块。开始进入车间制作原料,邢老师笑着和我们说,刚进来的时候天天和稻草打交道,和师傅练基本功,宣纸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原料车间也是如此,每次拿去洗的草料的量、洗完之后原料的晾晒都必须规范好。邢老师当时为了练基本功,手指勒出了血,最初进来的十几个人,最后留下来的只有三个。
邢老师接触宣纸至今已经42年,从开始在原料车间温度高达七八十度的火墙上晒纸,到车间主任筹建312分厂掌握宣纸制造每一道工序,到起草宣纸国家级标准,再到现在退休之后依旧是宣纸制作工艺国家级传承人、宣纸技术顾问,这42年几乎和宣纸密不可分。从一窍不通到现在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宣纸的全面掌握和老师的勤奋、悟性、虚心都密不可分,这也让在场的我们充满敬意。
邢老师说书画家一半工笔一半纸,纸是艺术家们书画产品的一个载体,艺术家必须借助纸这个载体表现出来。而宣纸光而不滑,吸水润墨,宜书宜画,不蠹不腐,毋庸置疑是一种非常好的书画材料。
宣纸的成就首先得益于皖南的山水,包括青弋江。正是因为常年湿润的气候,泾县及周边地区盛产宣纸原料——沙田稻草和青檀皮。宣纸从取青檀皮及沙田稻草到其进入生产车间需要至少18个月的时间,其间原料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通过太阳暴晒对青檀皮和沙田稻草进行一个天然的漂白,通过雨淋把沙田稻草以及青檀皮不需要的成分去掉,原料晾晒在山坡上,太阳的照射以及夜间从地上反射出来的热量,在邢老师看来就是吸收日月光华、天地灵气。
宣纸对于水质也有非常高的要求,邢老师原本所在的红星集团的生产用水主要是泾县乌溪河的山泉水。宣城还有一部分制造厂的水取自于青弋江,但是青弋江的水相对来说水的凉度是比不上山泉水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宣纸的制作工艺以及制作环境也有了许多的改善。邢老师语重心长地说,环境是人类生存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大家都懂,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这个意识,再加上利益驱使,包括许多小型的宣纸企业没有能力承担污染治理的费用,这是泾县及周边地区宣纸厂也是周边居民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邢老师告诉我们,宣纸在保证传统工艺的同时也在适应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也伴随着许多技艺的改善,各种工具的改造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把现在一些优点融入进去。但是无论怎么改,宣纸的本质是不可能变的,千百年传承下来一定有其传承的原由所在,必须在保证传统的工艺之下进行改造。例如晒纸,传统的晒纸到现在的蒸汽晒纸,无论是环境的改变还是材料的利用率都是有所改善的。
问及宣纸的发展,邢老师说,宣纸这几年的状态不太好,面临着缩水,已经没有以前那么抢手,一些小的企业支撑不下来面临倒闭,将近百家的宣纸企业能够坚持下来还是很难,能不能支撑还是要看产品的认可度。部分企业认可度高,但是一些企业只注重利益不注重质量,那么市场的认可度就很难提升。
在邢老师看来,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不想做这种工作,主要是因为宣纸制作的工艺辛苦、枯燥,不适应当代年轻人的活跃思维。一年到头都是同一个工作,捞纸工只会捞纸,晒纸只是将纸刷在墙上烤,剪纸的一直都在剪,做原料的更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这也是这门技艺传承非常难的一个因素。但是宣纸制作技艺一千多年能够保存到现在,如今政府对于宣纸又十分重视,行业内认可度也比较高,是否能很好的传承下去,怎样传承?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调研人员:易思思 黄胜坤 方亚玲 叶杰杰
文字编辑:易思思 叶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