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文朝将军《宣城怀古》
余何幸也生斯地,秀美江南富庶乡。
如画山川非梦境,异工四宝属文房。
弋江曲折源流广,百姓安宁福寿长。
文化传承用心绣,不辞绵力自承当。
——徐余泾
被称为“汉家旧县,江左名邦”的泾县,是青弋江边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城,有着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绝唱,有着响誉华夏的千年寿纸――宣纸,徐余泾就是在泾县长大的巢湖人。
身为人民警察,徐余泾老师业余时间还爱好文学创作,但他的文化基础并不高。他在“文革”期间高中毕业后,选择了去当兵,在部队时,为了庆祝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他按照自己印象里的七言八句写了两首“诗”,没想到被张贴刊登。这件事极大地鼓舞了徐老师,也促使他文学之路的开始。在之后的四十多年里,无论是军旅生活,还是工作、生活中,他都坚持学习和创作,陆陆续续写了一些“仿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以及新闻稿件。
徐余泾老师是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泾县诗词学会秘书长。他热爱泾县这片土地,愿意通过诗词来抒发心中的情感。即使是一九五九年“反右倾”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徐余泾的父亲被打倒下放改造,全家人搬到了农村,过着艰苦的生活。他也对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深厚的泾县,对这座江南小城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徐老师说,小时候最喜欢和小伙伴一起在青弋江里游泳、摸鱼和玩耍!现在,虽因年纪大了,下河游泳少了,但依然坚持每天清晨和黄昏沿着青弋江走路、跑步。
泾县历来文风昌盛,不仅古代有李白、杜牧、杜荀鹤、罗隐、梅询、梅尧臣、文天祥、刘基(伯温)、许国、袁枚等人的遗踪,清代书法家包世臣、近现代中共早期领导人王稼祥、文学家吴祖缃、书法家吴玉如、画家吴作人等出生在或祖籍是泾县的名人,都是蜚声海内外的人物。近年来,泾县高度重视“中华诗词之乡”创建工作,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徐老师就是办公室成员之一。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泾县举办了“中国诗歌启蒙精神学术研讨会”、“诗歌翻译论坛”、“中国诗歌荣耀盛典暨诗歌奖颁奖晚会”等系列活动;邀请著名诗人前来采风、创作;泾县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出版了《泾县地方文化读本》、泾县老年诗书画协会不仅编辑出版《桃花潭韵声》会刊,进一步挖掘全县诗词文化,编辑出版了《泾川古今集韵》,还连续举办五届“桃花潭诗书画笔会”。泾县创办了《桃花潭》文学杂志、和《泾县报》文艺版以及《万村》等,为诗歌爱好者搭建交流平台。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11月10日,从中华诗词学会传来了好消息,泾县被批准为“中华诗词之乡”。
在徐老师的办公室文件柜里,摆放着很多书籍,其中一本就是他著的诗文集——《疏林听雁》。“疏林”意为秋季的树林,落叶缤纷,正如自己已到了人生的中段。而“雁”也是泾县青弋江畔常见的鸟。他以诗言志,以词抒情,“旷野长风拂山涧清泉,宁心少欲得人生真谛”,他用心灵观察触摸自然,体验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也在得失与思辨中探索人生的本质、追求生活的美丽……
徐老师说他认为“人的一生应做两件事,一是入伍当兵,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的;另一件就是学习优秀的古典诗词,这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他语重心长的对我们说:“你们调研青弋江的历史和现在,我特别欣慰,希望你们能做好并坚持下去,同时希望你们把一路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其实,做一件事最可贵的就在于坚持!”
徐老师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提起创作的思路和来源,徐老师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发展、青弋江边人们的生活、周边美丽的自然景色等,都是他创作诗歌的素材和灵感的来源。就拿《和李文朝将军<宣城怀古>》这首诗来说,一句“余何幸也生斯地,秀美江南富庶乡”就写出了他对自己能够生长在青弋江畔这风景秀美的小城而感到幸运,“弋江曲折源流广,百姓安宁福寿长”一句,既描绘出了青弋江的流域广泛,养育了众多百姓,又写出了他对青弋江的喜爱之情。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青弋江清澈的河水,源源不绝,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生活在青弋江周边的人,孕育了一方地域的文化。
青弋江串联了泾县的主要城镇和乡村,也孕育出了泾县独特的文化,如依河而建的古村落,还有宣纸、宣笔文化和诗词文化等。然而,如今的古村落大多只剩下繁华逝去之后的沧桑,源远流长的传统诗词文化也渐渐沉寂,“文化传承用心绣,不辞绵力自承当”。对于徐老师来说,这个养育他一生的河流和小城,像母亲一样呵护他成长,他更要去回馈她、记录她的点点滴滴、不遗余力地保护她。
调研人员:程静 刘力文 吕金亭 刘蓉蓉
文字编辑:程静 刘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