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溪南来,清溪东奔。秧溪浦溪麻川竞相汇并,百里青弋,万壑来朝,一气呵成。牵黟石,揽太平,挟青泾,万转千回,东归扬子,直入东溟”,这是当地作家袁良才老师对于太平湖恢宏霸气的描写。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特殊的气候特征造就了太平湖独特的重要性,带着太平湖的这份秀气,青弋江从源头潺潺而来,又汤汤而去。
太平湖气候温润,动植物种类繁多。 森林面积达1.5万公顷,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野生植物580多种、动物240多种、鱼类40多种,盛产稻、茶、木、竹、鱼、西瓜等农副产品,特产水果、苗木、灵芝、木耳、香菇、药材等产品。充足的水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动植物们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场所。这里随处可见各种飞翔的鸟儿划过天际,天空高璇的鸢、参天而立的松树、枝头栖息的白鹭、就连在田间地头休息的的水牛都为太平湖增了几分灵气。当然还远不止这些,若徒步于湖边,有时还会见到缓慢移动的虫子,长相独特的花草,处处可以感受到这个地方的生机与活力。
东南的乌石镇位于黄山区的西部,这里是青弋江汇入太平湖的入湖口,也是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核心区,距黟县宏村仅20多公里,景色尤为动人。这里的山,雄峻挺拔,苍翠峥嵘;这里的水,烟波浩渺,深幽千尺。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也造就一方文化,抬头四望,大大小小的山头蜿蜒起伏,山上随处可见苍翠的竹林以及成片茶园。“太平猴魁”更是把这片区域内茶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中外闻名。极目远眺可看见规整的水田里秧苗正在蓬勃生长,清风徐来,秧苗在田野中泛起阵阵碧波;旁边的小溪缓缓流淌,伴着潺潺水声谱写着时间无声的告白。
太平湖上游柳家梁峡谷口之上坐落着两座大桥,分别叫做斜拉索大桥和提篮大桥,合称双桥。两座桥各有特色,一似红色弓箭千金难求、一似白色利箭锋利无双,双桥弓箭合璧,待射天穹。双桥横跨太平湖之上,连接往来之交通,便利行人。两岸的风景秀丽,吸引着许多游人前来。清晨驻足桥上,山间的风清新湿润直扑脸颊,看着日出东方朝霞映染一方天际,水天一色,不禁感叹自然之奇妙。偶有晨跑之人,匆匆而过;或有垂钓之人,戴一顶斗笠,坐于水边,静待鱼钩颤动,好一个闲情逸致。
从双桥下来我们继续前往下一个目的地——聂家山,询问得知那里有另一个重要的调研点–红豆杉林。说它重要是因为红豆杉是世界上公认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是经过了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孑遗树种,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由于在自然条件下生长速度及其缓慢,再生能力差,所以很长时间以来,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红豆杉原料林基地。
带着对红豆杉的热情我们开始踏上寻树之旅,通往村子的路漫长崎岖,经历一番曲折才找到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一个嵌在山谷里的古朴村落。村子里有棵两个人都抱不过来的红豆杉,树干粗壮,枝叶繁茂,枝桠向上不断伸展,接着向四周扩散延伸,绿油油的叶片覆盖在枝桠上,从下往上看,如一柄巨形绿伞,遮阳蔽日,这棵树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村民还告诉我们,它是一颗母红豆杉,因为公的红豆杉不结果子,想象着入秋枝头挂满了颗颗绯红的小果子,树下有人乘凉,树上有生命悄悄地生长,惊叹原来生活也可以如此宁静美好。
青弋行者一行人在太平待了三天,走过了好几个地方,见识到了沿途优美的风景,当地民风淳朴,对于远道而来的朋友,他们表现的是充分的热情。古人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地不缺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随处可见各种集垂钓、住宿、餐饮于一体的“A”级农庄,利用地方优势,当地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但是,有得便有失,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这是永远矛盾的存在,经济效益与环境的关系只能是找寻一个平衡点,不过分发展,不过度消耗。傍晚立于太平湖大桥之上看夕阳西下,游人架着快艇从湖面匆匆而过,平静的水面留下一缕波痕,我们只愿这平静不被打破。
“天下少此水程,瑶池无此幽深。黄山情侣,人间蓬瀛。”,太平湖水美如镜,烟波浩渺;环湖皆画,青山逶迤。也正因为有太平湖的存在,青弋江方能涓涓而始流,脉动如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