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茶叶历史悠久,名品荟萃,其茶区划分江南茶区和江淮茶区两个部分,尤以江南茶区的茶叶资源最为丰富,名茶大多聚集于此。

                                                                                                                                                          与青弋江正源合影
青弋江源头所在的黟县就属于江南茶区,拥有上万亩茶田,一次产业达数亿元,曾连续三年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
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的黟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和季节变化明显。黟县黄山北麓是青弋江的源头所在,水质优良,境内山峦叠嶂,群峰起伏,是个种茶的好地方,也是多种名茶的原产地,其中较有口碑的当属黟县石墨茶。

黟县石墨茶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特产,也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石墨茶主产核心区在渔亭古镇和西递古镇之间的石墨岭,东经117°93’~117°99′,北纬29°47’~29°86’。石墨茶因山得名,石墨岭上茶树丛生,茶叶呈墨绿色,于是当地人习惯地称之为”石墨茶”。石墨茶闻名于唐代,成熟于清代。

图片来自弋江源茶业
这款历史名茶,据清同治七年(1868)《黟县志》记载时,历史至少有120余年,时至今日已逾270年历史,堪称”古黟第一历史名茶”。相传石墨岭上的山村多百岁老人,他们的长寿之道,就是经常喝石墨茶。民国后期,该茶失传。1985年,黄山市科委,黟县科委、茶叶实验场共同挖掘、研制该历史名茶,获得成功,命名“黟山石墨龙芽茶”。
沿江而行,位于青弋江的上游的七都镇,交通便利,物产丰饶。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的气候,为七都镇茶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由于当地土壤中硒的含量超过平均值,其盛产的富硒茶便成了一种天然的绿色的补硒饮品。

为了使茶香更富层次感,当地的一些制茶人也有自己独特的秘诀。或将鲜茶放入新砍下的竹竿中,或将鲜茶底部和顶部各铺上一层箬竹叶,再或者在鲜茶中撒入兰花,使茶叶更添独特风味。而硒作为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和营养元素,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抗癌的功效,因此富硒农产品的经济价值会高于普通农产品。
很多经销商看到了其中的商机,纷纷效仿,随着科技的发展,销售手段的增多,鱼目混珠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对于每一个茶人来说初心的坚守是困难的,但也就是因为这份艰难才让这种手艺显得那样的与众不同,才让这样的一群手艺人留在了我们的心中。无论是茶树的精心培育,还是茶农的辛勤采摘和炒制,一款茶叶最终还是需要经历市场的考验的。

黟县县城作为当地比较主要的茶叶交易场所,皖南各种茶叶都有所涉猎,有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和高山野茶等。
经过实地寻访,我们发现县城茶城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繁华,甚至于在入口的地方就可以看到茶城的全貌。

可能由于不是茶季的缘故,很多门店都已经关门,为数不多的几家门店也少有单独做茶叶生意的,大多会带一些当地的山货,他们的茶叶也大多是直接收购茶厂制作好的茶品再进行批发或包装零售。
尽管如此,茶叶作为黟县重要的经济作物,政府对此十分的重视,不仅专门设有茶业站为茶农提供帮助,也不断鼓励茶农跟进时代,紧随潮流发展电商,但职业打假人的出现却给了他们迎头一击,即使在电商行业已经占领大半市场的今天,大多数的茶人还坚持着传统的方式销售。
无论是黟县的石墨茶还是七都的手工富硒茶,它们与青弋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是青弋江流域的重要文化产物之一。然而茶文化不仅仅包括茶本身的制作、品种等,还有它在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之后所蕴含的精神和信仰。
茶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旺盛的生命力,但在如今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各式各样的饮料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茶作为一种饮品在很多年轻人的心中更像是老年人的专属,品茶在寻常人家也鲜有耳闻。继承传统,走向未来,中国作为茶文化的起源国家,又怎么能忽视这样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呢?

感谢安徽国祯慈善基金会对青弋江保护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