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饮茶起源众说纷纭也难以追溯,但是茶作为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的确历史悠久,而安徽自古就名茶迭出,茶与安徽渊源颇深。
“浮梁歙州,万国来求”,距今一千多年的敦煌文书《茶酒论》中如此描绘着古徽州茶业的盛况,徽州自古以来就是闻名中外的茶叶之乡,其中黄山区作为众多茗茶的原产地更是广负盛名。
黄山毛峰产地大洋湖风光
黄山区原名太平县,在清末至民国近百年时间,太平茶贸易十分发达,上至武汉下至南京沿长江一带,茶栈达百余家,南京茶叶市场的茶号就有50多家,市场份额占半壁江山,茶市盛传“无徽不成镇,无太不出名”之美誉。
黄山区地处安徽省南部,拥黄山风景区全境,境内层峦叠嶂,岭谷交错,发源于黄山山脉的青弋江波流清澈,溪水潆洄,犹如一条飘游在崇山峻岭之间的丝带,山水所塑造的得天独厚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孕育了黄山茗茶。
黄山毛峰产地大洋湖风光

在这里,无论房前屋后,还是云雾山间,随处皆可见片片茶园。这里的茶集山水精华,采天地灵气,中国十大名茶中的黄山毛峰和太平猴魁就生产于此。

黄山毛峰产地大洋湖茶园风光
黄山毛峰产于黄山风景区一带,这里风景优美,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自然条件优越。“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的独特气候,加上高海拔造成的昼夜温差,孕育出高品质的高山毛峰。
黄山毛峰鲜叶
因茶叶白毫披身,且鲜叶采自黄山高峰,遂该茶名为黄山毛峰。特级毛峰茶外形细扁微曲,形似雀舌,带有金黄色鱼叶,芽肥壮匀齐、多毫,色泽嫩绿微黄且油润,俗称“象牙色”。茶汤色青微黄,叶底黄绿,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
太平猴魁产地猴坑茶园风光

黄山区另一名茶太平猴魁产于黄山区北麓的黄山区新明一带,这里气候湿润,温度适宜,一年三分之二的日子都有雾气环绕,土壤为肥沃的乌砂土及黄砂土,郁郁葱葱且种类丰富的树林为茶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彼此共生共长,这种天然的环境使太平猴魁生长得叶大肥嫩。
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处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由此得名。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稳红,俗称“红丝线”。入杯冲泡,缓缓开展,或沉或浮,犹如“刀枪云集、龙飞凤舞”,叶底嫩绿匀亮,兰香高爽,滋味醇厚回甘,有独特的“猴韵”。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孕育茶的关键要素,黄山毛峰与太平猴魁的生长和传播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水的辅助。黄山区全境皆为青弋江水系,作为养育一方土地的母亲河,其上游多数水系源于黄山,下游连接长江,千百年来,甘甜江水养育了两岸无数百姓,两岸人民得水之利,因水而兴。
甘甜清澈的江水灌溉了广阔土地,浇灌了无数生命,孕育了皖南茗茶,也提供了便捷的水运交通,将皖南山区茶叶通过舟船和竹排运往芜湖,再通过芜湖走向全国乃至东南亚。在水运主宰运输的时代,青弋江成为联系皖南山区与外部经济生活的重要纽带,也是一条重要的文化传输长廊。

太平猴魁
山与水缔造出黄山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以茶为物质载体,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明确的精神内涵。这种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
黄山春来早,各大茶园逢清明前后开园。散落在山边的村庄里,每天都有无数背着茶篓进进出出的茶农,他们在烟雨袅袅的大山岭头,开始满怀希望的采摘下初春的嫩芽。茶叶,作为当地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茶农一年的生计都都得靠些叶子,春雨过后的新茶将是他们一年中最大的期许。
茶农们正在除草
茶农们低头弯腰,双手飞舞一整天才可以采到不多的鲜叶,艰辛难行的山路、强烈依赖自然条件的茶树和精细的制作工艺是茶叶从一片简单的树叶到茶的蜕变。凭借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经验积累,大山所赋予的一切在人们的精心雕琢下才得以变成了一杯杯醇香的茗茶。
宽厚的山和蜿蜒的水缔造了黄山独一无二的茶,不论黄山毛峰还是太平猴魁,它们都是黄山茗茶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绿茶的一张名片。
青弋行者在洋湖调研黄山毛峰
茶文化塑造了气韵,也推动了一方发展。茶叶经济一直以来都是皖南经济产业中的重要一环,一个茶文化论坛会促成具有影响力的茶业大市,一项茶文化工程更是可以带动一方经济。茶叶能够历经千年依旧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与竞争力,其本质是茶所具有人文精神,茶水对人的滋养,不仅局限于唇齿到全身,更是到人的精神世界。现代茶工艺源自于传统制作古法,其中“匠人精神”塑造了精湛传统的制作工艺,充分的弘扬了茶的人文精神。茶的清雅、苦涩、清香皆为本色,以茶喻人,自古有之。
茶里藏河,茶中有山,一杯茶中便有着万水千山。

感谢安徽国祯慈善基金会对青弋江保护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