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隶属于安徽省宣城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资源丰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有春来迟,秋来早的特点。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皖南山区交接地带的泾县,全境均属于青弋江流域。

这样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当地茶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泾县产茶历史悠久,远在唐代就曾出产过白云茶,涂尖等名贵茶叶。据《宁国府志》记载:“宋时泾县有茶树四百万六千六百八十七株”。相传乾隆六下江南途经宁国府时,知府献上泾县产的贡尖,乾隆尝后赞不绝口,吩咐随从带上饮用。清朝晚期,泾县尖茶已畅销沿江各大城市,并随销往东南亚一带,故在当时,尖茶又有“洋尖”之称。正因如此,尖茶成为了泾县具有代表性的茶种之一。
在泾县尖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爱民翠尖和汀溪兰香。
蔡村作为爱民翠尖的核心产区,森林覆盖率达76.4%,素有“山青水秀月亮湾,竹海茶香金蔡村”之美誉。爱民村位于蔡村镇东南部,境内山峦叠嶂,群峰起伏,平均海拔600米,常年云雾缭绕,鸟语花香,是一个种茶的好地方。
爱民阳尖和爱民翠尖便是当地产的最有名的两种茶。因为自然环境和管理方式的不同,它们在外形和制作方式上都有各自的特点。

而位于汀溪乡的汀溪兰香在地理位置上和爱民翠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名优绿茶——汀溪兰香。
之所以会有兰香与它所在地的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村民介绍,在之前的汀溪乡,山上会有大量野生的兰花,它们生长在茶树之间,春去冬来,四季更替,茶叶逐渐吸收了兰花的香气而自带兰花香,成为了当地茶叶的一大特色。
但是好景不长,后来很多人挖取山上的兰花,导致兰花数量急剧减少,茶叶没有了花香的滋养,香味逐渐变淡,当地茶叶生意发展低迷。

直到 1981年著名茶学家陈椽教授来到汀溪,在多次试验的基础上,结合汀溪当地茶树鲜叶的特点和茶农的制茶传统,最终和严洁副教授确定在尖茶工艺的基础上改进做型技术,创制出一种全新的茶叶品种,也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汀溪兰香。
不论是爱民翠尖还是汀溪兰香,它们的核心产区爱民村和汀溪乡都是在深山之中,良好的自然环境让茶叶独特的风格得以保持,可山路的崎岖也限制了茶叶的销售,隔绝了当地人与外界的沟通。
但在当地村民的努力下,爱民村“村村通”民生工程的实施打开了爱民翠尖的市场,汀溪乡茶旅结合的销售方式开启了汀溪兰香新世界的大门,越来越多的优质茶叶走进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随着茶叶走出了大山。

那些通过创立本地特色茶叶品牌而实现崛起的企业也在不断地支持着当地茶业的发展,帮助茶农真正实现因茶脱贫,因茶致富,曾经无人问津的小山村也因为品牌的带动而为人所熟知。

除尖茶之外,泾县还有一种极具代表性的茶,那就是涌溪火青。
涌溪火青源自中国著名的“木梳之乡”——榔桥镇,涌溪火青的原产地涌溪和尖茶原产地类似,群山逶迤,溪流萦绕。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茶叶,在泾县还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品种茶叶,这种百花齐放的状态和黄山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

虽然说当地有比较有名气的茶叶是汀溪兰香和涌溪火青,但茶农们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名气大就放弃了自身的茶叶种类,而是继续坚持将自身的茶叶做好,而不是去做一个“套牌”的茶。
所以我们很容易在茶叶店铺中发现五花八门的茶叶品种,而且当我们去品尝这些茶叶的时候,发现他们都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有些品质高的根本不输一些名茶。
在泾县,茶叶给人的感觉就是它和柴米油盐一样非常贴近人们的生活,也是寻常百姓的必备良品。
最后,借用诗仙李白的一首诗,愿“泾川三百里,处处闻茶香”。

感谢安徽国祯慈善基金会对青弋江保护项目提供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