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水,青弋江最大的支流,河境内山溪遍布,雨量充分,常年清泉长流,涌溪河便是这众多山泉之一。
涌溪流域出产的茶叶,名曰涌溪火青。涌溪火青外形独特美观,颗粒细嫩重实,色泽墨绿莹润;冲泡起来似兰花舒展,汤色杏黄明亮,有着独特的香味。
涌溪火青产于泾县涌溪的丰坑、盘坑、石井坑、湾头山一带。其中丰坑的团结岩、阴上岩、岩脚下; 其盘坑的鸡爪坞、兰花坑、饭井石;石井坑的鹰窝岩等地的茶叶自然质量为上。
这里年均匀温度15℃,年均匀降水量1500毫米这里茶园泥土多为乌沙土,土层深沉,无机质和氨磷钾含量丰厚,为茶树成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据了解,榔桥镇是著名的茶叶之乡,然而涌溪火青曾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并多次获得国内外茶叶博览会金奖,实属绿茶中的精品。当地茶园面积大约有4500亩,平均亩产40斤左右,年产120余吨,在清朝时期,该茶叶被列为“贡茶”,这也是其在市场上不大流通的原因。在涌溪火青的产地中,其中盘坑的鸡爪坞、兰花坑、饭井石;石井坑的鹰窝岩等地的茶叶品质更佳。
涌溪火青外形圆紧卷曲如发髻,色泽墨绿,油润乌亮,白毫显露易充泡,汤色黄绿明净,兰花鲜香,高且持久,滋味爽甜,耐人回味。

其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分为摊晾、杀青、揉捻、脱坯、烘烤等工序。首先,需要将鲜茶叶挑拣一下,并摊放直至茶杆变软。然后杀青,温度一般为360~380℃。杀青后立刻进行揉捻,达到初步成条和挤出部分茶汁即可。而后开始脱坯,共三次,对茶叶进行定型,成颗粒状。最后进入烘烤阶段,用小火烘烤至茶叶干脆,涌溪火青至此便生产完成。

关于涌溪火青的来历,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涌溪有一位名叫刘金的秀才,外号罗先生,一年春天在涌溪弯头山发现一株“金银茶”(半边黄叶半边白叶的茶树),便采回细嫩茶叶创制成“涌溪火青“,后贡皇帝,火青随之广为传名。另据《泾县志》纪载:清顺治二年(公元1646年)“由磨盘山南起至涌溪,广阔三十余里,多产美茶并杉木。”可见三百多年前,涌溪茶就相当有名了。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火青年产量有百余担,为火青生产的最盛时期。

每年的清明至谷雨期间,是茶农采摘和制作火青的时候。在当地,大部分茶农都会请一些茶工来帮忙采摘,这样能在最适合的时机采到最多的鲜叶。茶叶采摘结束后,也就是每年的七八月份,茶农们会对茶园及茶树进行修剪施肥等管理。当地茶农生产的涌溪火青大多自产自销,基本都有固定的老顾客和一些茶商,到了茶季很多茶商便会上门收购;也有一些种植面积较小的茶农直接将鲜叶卖给大的茶农。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青弋江河流的优质水源和环境培育出高品质的茶叶,同时也养育了河流两岸的百姓,百姓的生活用水和交通也来自这条河流,茶叶也借助河流得以传播与发展,成为青弋江流域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其实,青弋江不仅仅只有这些,茶叶只是他很小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很多的瑰宝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涌溪火青,以水为名,来命名一方茶叶,是对大自然的守护,更是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

感谢安徽国祯慈善基金会对青弋江保护项目提供的资金支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