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是安徽省内历史悠久的著名茶区,早在唐宋时期就出产了众多名贵茶叶,清朝末年时的茶叶贸易更为繁荣,因为品质独特,泾县茶自明清以来一直被列为贡品,还畅销于长江沿岸的各大城市,这一时期的茶叶还开拓了国际市场,曾成批出口至东南亚一带,故而当时尖茶又被称之为“洋尖”。

泾县所产的尖茶以产量集中、质量上乘而著称,清朝学者胡耸孙将尖茶称誉为“瑞草葳蕤,南国无双。”其中烘青绿茶中的特级品种——泾县特尖作为泾县尖茶中的精品,在安徽省内颇有名气。特尖茶芽叶挺直,毫多肥壮,色泽苍绿,形似待放的兰花;香高爽芬芳,汤色清沏,味甘醇鲜爽。
特尖主要产在泾县的铜山、茂林、南容、爱民一带的深山地区,自然条件独厚,林木葱郁,常年阵阵云雨即朝雾,阳光直射时间短,昼夜温差大;深秋林木落叶形成天然有机质,茶园土壤肥沃;加上阳春三月遍野兰花吐芳,幽香四溢,茶芽受熏染。爱民阳尖爱民村位于泾县蔡村镇东南部,自古以来便是江南绿茶名乡,素有“山青水秀月亮湾,竹海茶香金爱民”的美誉。该地处于黄山山脉的余峰分部地带,山高林密,群峰起伏,平均海拔600米,常年云雾缭绕,四周溪流环绕,气候温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高品质的茶树,爱民阳尖和爱民翠尖便是泾县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尖茶。

爱民阳尖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清时期,当时爱民所产尖茶大量出口南洋,故被称之为“洋尖茶”,随后这种尖茶的精品产地也被称为“洋尖”,解放后改名为“阳尖”。每年清明时节,茶农会选摘茶树上初展的肥壮嫩芽进行炒制烘焙,成品茶清新鲜活、形如兰花,色泽清翠,兰香宜人,茶汤香醇可口。
爱民阳尖茶历史悠久,产茶地生态条件优越。鲜叶来自于海拔500米左右的山坡丛林,采摘时需要同等长度的一芽两叶,芽头的饱满决定着茶叶的品质。因为未经人工规划和生长干预,所以茶树分布稀疏,产量也不高,同时,险峻的山势使得茶农采摘难度很高。阳尖的制作过程与尖茶的制作过程类似,需要经过杀青和烘干,但是爱民阳尖对烘干要求非常高,必须借助炭火进行二次烘干来增加茶叶的香气。
爱民翠尖上世纪九十年代,泾县茶区广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名优茶创制活动,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与爱民乡政府联合研制新品,经过多次试验,结合当地茶树鲜叶的创造性和茶农的制茶传统,最后确定在特尖茶的工艺基础上,提高鲜叶嫩度,改进做形技术,创制出了“爱民翠尖”这一名优绿茶新产品。

“翠尖”之名源自于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茶树生长的山上一片翠绿,故以此命名。
爱民翠尖的成品茶茶叶色泽翠绿鲜润,外形肥壮,全芽似笋,挺直有峰,似含苞兰花,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醇厚甘爽,沁人心脾。该茶的制作工序大致分为采摘、杀青、散热、干燥烘焙等四道工序。南容特尖茂林镇南容村位于镇的东南方向,宋属永定乡,元明清属冠盖乡永定都,清属该都一图十甲。南容村三面高山绵亘,浮盖(又名华盖、浮龟,俗名芦蕉山)、东流耸其东,齐云巍立于西,玉屏高峨于南,北面开阔,正如行家所言箕形基地。南容特尖也有叫南容拣尖,是拣特别好的茶种(尖叶种),采一芽两叶,制作的茶叶。南容特尖是一片形绿茶,古人有诗传诵:“二月东风草着花,草花觅路得山家,山中女伴青丝笼,去采针头绿雪茶。”

特尖形似绿的雪片,外形扁平挺直,白毫满身披露。翠绿鲜艳,青香嫩鲜,叶底二刀一枪,细嫩肥壮,汤色浅黄带绿,味醇爽口,回味泛甜。好奇的茶客,赞为“到口香”茶,每逢茶季,远道茶客,慕名而来,都为买到特尖,感到心满意足。在制作工艺上南容特尖相较于爱民尖茶没有明显的差别,只是多了一部压茶,将茶叶略微压扁,使其中的兰花香更容易散发出来,才有了“到口香”茶的美称。目前南容特尖因为产地在茂林的山区,销售和名声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已然在泾县的茶叶中勉强提及其名称,在安徽的大茶市中早已“泯然众人”。铜山龙芽
“铜山龙芽”产于泾县的铜山乡,位于泾县的西南端,紧依黄山北麓 ,西处太平湖畔,这里气候温和,全年日照为 1400h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为 1450mm。山场植被好,土质肥沃,一般都是乌砂土, PH值在 4. 5~ 6. 5之间,完全符合茶树生长特性。
“铜山龙芽”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生长,使茶叶形成良好的品质 ,加之独特的制作工艺,使茶叶外形与内质相得益彰。

“铜山龙芽”外形是: 芽叶挺直匀整 ,叶紧包着芽,芽头饱满毫多肥壮,色泽翠绿均匀。内质是: 香气鲜嫩持久带有兰花香,汤色清彻,清汤绿叶 ,滋味醇厚,回味甘甜,叶底鲜嫩明亮。
铜山龙芽和南容特尖有着同样尴尬的处境,由于近年来泾县重点发展的旅游业,相对偏僻的茂林镇相对发展迟缓,茂林两大茗茶的地位也一落千丈,茶叶的名气也是茂林地区经济兴衰的一个侧面写照。

近年来泾县尖茶只有汀溪兰香在安徽十大茗茶中可以站稳脚跟,而同等的其他几种尖茶名气逐渐没落,这个也间接的导致经济跌落带来的茶叶品质的跌落。等时间逐渐增长,是否还能看到泾县尖茶的高品质都不置可否,茶农们面对日趋下降的茶叶价格是否会放弃发展了多年的祖业都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感谢安徽国祯慈善基金会对青弋江保护项目提供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