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氏扶风会馆位于泾县桃花潭镇万村。扶风万氏于晋末迁居桃花潭西岸定居,其所具有的中原文化在这里与商越文化发生了碰撞,万氏为保留其传统的中原文化,于隋文帝开皇年间在桃花潭西岸万村创立了扶风会馆,以此告诫子孙,永世不忘祖籍。万氏南迁泾县后,将陕西郡邸文化移入皖南,故而独创了“客家会馆文化”。

ffhg1

据《重修扶风会馆碑》碑文记载:“会馆之设立,所以联友谊、集众志,以谋利益也。我族扶风会馆,创立于隋开皇年间”。

万钜是万村历史上最为闻名之士,诗圣李白尊称万钜为“扶风豪土”,并在桃花潭期间亲至万村拜会万夫子。万钜改进了扶风会馆,突出宗族权力,曾在扶风会馆内设香火堂,为宗族团拜、祭祖之用,使扶风会馆又具备了宗祠家庙的色彩。

明洪武八年,万村被洪水冲垮,洪水退去后,一部分万氏返回桃花潭西岸村遗址重建万村,由于万氏损失惨重,而家族又四迁离散,因此一度衰败,所以重建的扶风会馆缩小成三套院的普通民宅。明崇祯年间,万氏夫子们重振昔日雄风,使桃花潭西岸再度车水马龙、诗颂如雷。清咸丰元年(1851),万氏为避战祸纷纷外逃,扶风会馆毁于战火,万村亦再度衰败。直至民国,万村才出了一位万澍,官至国民政府总统府第5局专员,万村重新繁盛起来,于民国二十年重修会馆,并立碑《重修扶风会馆碑》,碑文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文革时期此碑被拆除,用来做搭建的桥面,文革结束后,万汝直爷爷和一些村民将之寻回,但此时此碑已有损坏,碑文字迹十分模糊,万汝直爷爷对此碑文进行了抄录,抄录的碑文被他保存的较为完好,但碑已损坏。

ffhg2

民国11年(公元1922年),万氏家族为了更好的发挥会馆的社会价值,在扶风会馆内开设了“万村小学”,并推举万氏名人万麟玉为校长,数十间正排房改为教室,另隔出三进两厢套院,为会馆议事之用,平时则为教师宿舍。后更名为“桃潭小学”,在2004~2005年,因人口缩小,渐渐停办。万村小学在最繁盛的时期大约有300多人上课,在祠堂里隔了很多间房间搭建了教室。

ffhg3

根据万汝直爷爷描述,他曾经在会馆内上学,当时会馆的布置是黑板上面挂着一面国旗、一面党旗,还有孙中山像 ,会馆的楼上用来休息,楼下上课。当时会馆的作用不光用来做学校,万氏家族的一些大事情,都会在扶风会馆内进行商讨。

会馆内的祠堂在文革后,大约在1979~1980年被拆除。

近几年,桃花潭度假村对扶风会馆的内部设施进行了整修,会馆内部的所有东西都被拆除,从外面运来一些古老的木桩来重建现在的扶风会馆,如今现在看到的扶风会馆已经不是当年的原貌。对于扶风会馆的改变,万汝直爷爷及当地的一些老人很是痛心,祖先的东西没有得到重视,他们想保护却无能为力,万爷爷只能尽一己之力用心保存自己抄录下来的《重修扶风会馆碑》的碑文,希望后来能出现有能力的人发现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做些事情……

ffhg4